中医治疗静脉曲张的九个方法
据调查发现,教师是患静脉曲张的高发人群,是因为教师长时间保持站立不动的姿势,下肢血液不循环,最终诱发静脉曲张。那么静脉曲张该如何治疗呢?治疗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就介绍中医治疗静脉曲张的九个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一、寒性凝滞法 “寒邪容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寒邪侵袭最易导致血脉收引,瘀血内生。静脉曲张的发生,与寒邪侵袭有关,早期临床表现出肢体疼痛、怕冷,发凉,肤色苍白,舌暗淡,苔薄白或白腻,寸口脉紧涩等寒凝血瘀之象。治疗当温经散寒和活血祛瘀并用,临床应用获得良好效果。 本法主要针对血虚多寒、寒凝血滞、血气不行、留阻经脉所设。通过温通经脉,散寒化瘀,使瘀去新生而血自行,可温通血液。 二、调理气血法 气乃人体生命活动之动力,血之产生靠气之生化,血之运行,靠气之推动,“血随气行,气为血帅”,气足则生命活动力旺盛,血液化生充沛,运行流畅,反之,气虚则血液生化不足,血行无力推动,进而血液瘀滞于内。静脉曲张瘀血的产生常与气虚密切相关,临床上在出现瘀血气滞征象的同时,伴有气虚之征,调理气血法治之常获良效。 本法以益气通络,以求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达到正气得复,脉络以通之目的。根据中医“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的理论,此法对血脉尤其是络脉瘀阻者尤为有效。 三、清热解毒化瘀法 热毒外犯或邪郁化热,致邪热内盛,“血受热则煎敖成块”,“热盛则肉腐”,出现患部红肿疼痛,或局部灼热,或红丝硬索,或腐烂溃脓,疼痛不己,甚伴全身发热,心烦口渴等症。并发感染、坏疽者,临床即可表现出以上热毒瘀血互结之象。临床治疗此类病症,若单活血,不仅难以取效,甚至反可致热邪炽盛,邪毒流窜,使病情恶化。正确的治法是清热解毒化瘀,热毒化火,内蕴血脉,瘀阻不通所致。即清其热毒,又通其血脉。 四、除湿辟浊法 静脉曲张会引起肢体水肿现象,其重要共性在于既有血瘀,又有水泛,且瘀血,水湿相互影响,使病变经久难愈。临床治疗此类患者,当是“开鬼门,洁净府”而除水湿,“去菀陈坐”以通血脉,两者配合,则活血益于利水,利水助于活血,活血行滞,分流湿浊,法瘀通脉,达到水湿去,血脉通的目的。 五、凉血溶栓法 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有出血热之象,出现患部红赤灼痛,或有瘀点,灼痛夜甚,舌红降,苔少或无苔等。现代实验证明,凉血溶栓并用,能降低血粘度,抗凝、溶化血栓,改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器官的血氧供应,减少炎性渗出,防止炎症扩延,并能抑菌、抗病毒、解毒、镇痛等。 六、养血生肌法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一些周围血管病中,如静脉曲张后期常瘀久致虚,出现皮肤干燥、脱屑,趾、指甲生长缓慢、肥厚变形、汗毛稀少、脱落,或溃疡久不收口,疮面肉色苍白等血亏失养之征。 本法适用于营养障碍期出现神经营养障碍及上述症状,肌肉瘦缩,中、小动脉搏动消失。它作用亦即中医所讲的气滞血瘀,久而化热。 七、活血破瘀法 周围血管中,若出现瘀阻较甚或久瘀不化,表现为患者疼痛剧烈,持续不解,彻夜难眠,或疾患久治无效,顽固不解者,治疗需以破瘀活血之药破其顽瘀,缓其病势,这就是活血化瘀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理论根据之一。此作用峻猛,用之得当,疗效确然。 八、疏通经脉(血液系统、微循环方面)法 改善肢体缺血状态是总的治疗原则。该药物具有明显去纤、降血脂、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缓解血管痉挛、促进侧支血管形成、疏通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和增加肢体血流量的作用,可加强血管的弹性,调整毛细血管通透性,甲皱毛细血管袢,使紫红恢复正常(淡红)。 本法有祛瘀通络,行痹止痛之效,根据中医整体观念的特点,即可祛除风寒湿之痹阻,又可调畅周身之气血,从而达到血脉通畅,痹通瘀化之效。 九、滋阴补肾(提高机体兔疲力)法 滋阴补肾是通过对机体免疫的调节作用,即可提高已被减弱的免疫稳定和增强非特异性免疫,有促进抗体形成的作用,能加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又可消除有害的免疫复合物反应,可抑制免疫功能亢进,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普遍的治疗意义(可抑制抗原抗体免疫反应所致的病理损害)。 以瘀血为基本病理的周围血管病,其实质主要为周围血管的变形、变性、炎症、血栓形成及血管神经功能失调等,临床通过应用中医“激活疗法”的配伍方法,可以调节机体生理功能,影响体内的病理变化,使病变的组织器官得到调节、修复、代偿,从而使疾病得以痊愈或好转。 以上介绍的是中医治疗静脉曲张的九个方法,希望你能牢记,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还应积极做好静脉曲张的预防及护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