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药文化 > 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

添加时间:2013-01-30  浏览次数: 次

中医诊断的内容方法及历史典籍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

  一、诊法,是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与病人健康有关资料的方法。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部病变能够反映于外。这就是说,外部的疾病表现可以反映内在疾病的本质。所以,中医在诊断疾病时,往往通过病人的自我感觉和医生观察到的病人的一些外在表现来推断病人内部的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以表知里……以诊则不失矣”,认为外在变化可以反映体内病变。《灵枢·外揣篇》则提得更为明确:“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认为体表的变化会正确地反映出内在的病变。这种“以表知里”的诊法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巨大作用。

望诊:目察——病人全身、局部、神、色、形、态变化。

闻诊:耳听——声音的异常变化。 鼻嗅——气味的异常变化。

问诊:口问——病人(或陪伴)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

切诊:切按——脉象——了解疾病的变化情况。 触按——皮肉筋骨、经络及全身各部了解疾病变化情况。

   二、诊病,亦称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出的概括与抽象。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应学习的主要内容。

   三、辨证,辨证是中医学的精华,为了弄清辨证的含义,首先要掌握症、证、病、辨证等概念。

 “症”,包括症状和体征。 症状:指病人主观感觉的异常现象,如头痛、咳嗽、胸闷、失眠、口渴等单个现象。体征:指他人或医生感知的异常表现,如面红、舌红、苔黄、脉数。症状是疾病反映的表面现象,是辨病、辨证的主要依据,有时不一定反映疾病的本质。

证 :是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和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特点和规律的概括与抽象,如咳嗽、喘、感冒、头痛、腹泄、痢疾。

辨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对当前证的本质(因、位、性、势)作出判断,概括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四、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病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病案书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将患者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

1、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从诊法、辨证的理论上为中医诊断学奠定了基础。

2、西汉·淳于意,创立诊籍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把诊断理论与实践结合,奠定了诊断学的基础。

4、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证诊断的专著。

5、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病因辨证专著。


上一篇:咳嗽的诊断及病因分析  下一篇:通过舌头诊断疾病及应对建议
回顶部

冀公网安备 1306830200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