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补比药补好在哪里
药补不如食补!这强调了饮食对人体调养的重要性。因为药物一般都有一定的偏性,没有较大的偏性就不成其为药,多服久服不免会产生副作用。从这一点来说,食物的服用比药物来得平和稳妥,方便易得。尤其对一些因营养缺乏的病症,用食物调理的确胜过服药。
如中医的脚气病(现代医学维生素B1缺乏症),就是因为偏食精米、白面,多吃肥甘、酒、乳等食物,致使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下注两足而引起的。因为饮食结构不合理引起的病症,当然最好还是靠调整饮食来纠正,所以古人常用大豆、乌豆、赤豆来辅助治疗脚气,这就是好方法。
从补养的角度说,药补也不如食补。“补药”固然可以补益人体,毕竟还是药,“凡药皆可伤人”虽然食物也有偏性,但它们都是可吃的,一般不存在毒性问题,比较安全。
况且经过数千年的尝试、筛选而留传至今的谷肉果菜,不仅营养价值高,口味好,也容易为机体所消化和吸收。人们只要正常合理进食,便能满足生长发育和不断消耗的营养需要。这就是食物比金石草药的优胜之处。
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的唐朝的孙思邈说过:“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清代的刘清臣在《医学指南》中也说:“欲求长生者,须以饮食为大补良方”。说的就是能避开药物的副作用,利用食物来调养人体、治疗疾病(平疴),就可以叫作高明的医生(良工);用这样的方法所得到的健康,也就是求得养生长寿的最好方法了(极养生之术)。
因为食物兼有治疗疾病的功能,把它们也看成是“药”的话,这无疑也是最少副作用,并且最为大家所欢迎接受的特殊药物:这种“良药”不苦口,并且美味可口,还能治病疗疾,益寿延年。所谓,药补不如食补的理由也就在于此。
当然,有些病症,单纯依靠食物的力量,太嫌单薄,而只能作为辅助,还得请医生按病症辨证论治,确定某种补药或开出补方来进行调理。因此食补虽比药补优越,但也不能完全取代药补。
我们古代医学十分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如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就把药物分成大毒、常毒、小毒、无毒,认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说明毒副作用大的药物,只能用于治疗过程的一部分,不能用于全过程,即使是无毒的药物,也会有一定的偏性,也会损伤人的正气,所以也只能用到十之其九。由于谷肉果菜等食物不是药,没有大的偏性,所以最后是“食养尽之”。除了无毒副作用之外,食疗还有口味好,每天能食用,改善生活情趣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