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药文化 > 中药常识
中药常识

添加时间:2012-08-28  浏览次数:307 次

中医的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典籍

据记载,中医的创始人是轩辕黄帝。他命雷公、岐伯二人,对自然界的飞禽走兽、草木花卉等,都详细地加以观察和记录,进行研究和试验,直到最后确认什么东西能治什么病为止,再把它正式整理出来,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中华民族第一部医药著作--《祝由科》诞生了。

后世人为了不忘黄帝的功德,综合了黄帝时期的名医的医术,定名为《黄帝内经》。

中医主要发源于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在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等治疗方法,到了周代,更是已经开始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甚至手术等治疗方法。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曾多次给患者进行外科手术,并且发明了一种叫做"麻沸散"的麻醉用药。

春秋至秦汉时期,形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战国时期,扁鹊著称了《难经》。全书以问答形式写成,共八十一难,合计11700字左右。是阐发《黄帝内经》的疑难和要旨的第一部书,还补充不同于《黄帝内经》的论点,例如命门、三焦、肾间动气、奇经八脉、发明独取寸口的脉诊法等。

东汉时期,著名医家张仲景著成了《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临床著作,东汉末年张仲景撰。此书既是一部研究外感热病的专著,又包括了部分杂病辨治内容。其辨治理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

东汉末期,出现了《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也称《本经》,成书于东汉末年,托名“神农”。书中收载的药物仅365种,按君臣佐使被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为君,无毒,主养命,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12种为臣,无毒或有毒,主养性,具补养及治疗疾病之功效,下品125种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治病。

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先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

隋唐时期,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名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比欧洲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

唐代,医家孙思邈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要方》也称《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撰于永徽三年(652)。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千金为书名。是感于当时的方药本草部秩浩繁,仓卒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经验而撰成。《千金翼方》是晚年的孙思邈总结近三十年之经验,用来补充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千金方》书名。统指《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宋代,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明清以来,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本书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上一篇:中医思想的精华——勤动脑体不动心  下一篇:秋季解秋燥的白色食物有哪些
回顶部

冀公网安备 1306830200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