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药文化 > 养生保健
养生保健

添加时间:2012-08-22  浏览次数: 次

秋天养生保健注意千万别着凉(寒邪的特点及治疗)

秋天气候变化较大,白天很热,早晚很凉,凉风嗖嗖的,身体壮的人没问题,但体弱的人如果不注意,会被寒气所伤。什么是寒邪呢?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即为寒邪。

寒邪本为冬令主气,但其他季节也有,甚至任何季节都有,在夏天,因为有空调的存在尤其多。

在中医里面,被寒邪伤到,有伤寒与中寒之别,如果体表被寒邪所伤,叫伤寒;如果我们咕咚咕咚喝几瓶冰啤酒,直接把脏腑给冰住了,这叫中寒。感受寒邪的途径很多,如淋雨、涉水着凉、衣单、露宿、空调、饮食冷。

寒邪具有“寒主收引”、“寒胜则痛”的特征,且侵袭人体易致局部气血凝滞,血脉流行失常,故易生冻疮、脱疽、流痰等;寒为阴邪,其病一般多为阴证,常侵袭人体的筋骨关节,患部特点多为色紫青暗,不红不热,肿势散漫,痛有定处,得暖则减,化脓迟缓,常伴恶寒、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等全身症状。

寒邪有如下特点:

第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弱的人,更是要避寒邪,一般体表感受的伤寒还好说,最难受的是中寒,危害较大,主要是有隐蔽性,会和其他的内科杂病混在一起。

第二:寒性凝滞。气血凝滞,不通则痛,会引起腹痛。还有客肺、肠胃、心脉,寒凝胞宫等证,如果老人不注意,就会寒凝心脉,导致心脏问题。所以春捂秋冻不适合老人,老人要随时增减衣服。

第三:寒性收引。这是说寒邪易造成拘挛的问题。

治疗寒邪就是寒则温之。老百姓用的附子理中丸(非处方药),是最常见的方子。这个方子是的理中丸加味,加上了附子,主要成分是和附子,中医说:附子非不温,这两味药放在一起效果很好,药里还有党参、白术、甘草。

对于这种脾胃受寒的情况,附子理中丸一般的用法是,只服一丸,一般就会缓解,最多两丸,如果无效,就不是这个问题,后面就不用吃了。如果是寒邪为患,一般两丸便可见效,再多吃几丸巩固一下,以后自己注意保护阳气就可以了。

寒证治疗:

(一)外寒证:

1、寒痹(痛痹)主证:关节疼痛较剧, 痛有定处, 得热痛减, 遇冷加剧, 或关节肌肉拘挛, 屈伸不利, 苔白, 脉弦紧。

分析: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关节炎。寒邪阻络, 气血运行受阻, 不通则痛。寒性收引, 故关节、肌肉拘挛, 屈伸不利。

治则:温里散寒。

方药:麻黄、桂枝、细辛、制川乌(制川乌为祛寒止痛之要药, 但有毒, 宜从小剂量开始)、羌活、独活、秦艽、海风藤、桑枝、丹参、制乳香、制没药、全虫、蜈蚣。若痹证日久, 营卫俱虚, 配方时可减少羌活、独活、秦艽等祛风药, 加入党参、棉芪、当归、白芍等益气养血药。若疼痛不减时, 可重用虫类药物, 宜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增加。

2、寒伤脾胃主证:呕吐清水, 腹痛,肠鸣, 泄泻, 严重者可出现突然战栗, 身冷或四肢拘挛, 甚至昏迷, 厥逆, 脉沉迟。

分析:本证多为正气不足, 食生冷不洁之物, 使寒邪直中于里的里寒证。寒邪侵于肠胃, 中焦阳气被遏, 气机升降失常, 清浊不分, 故出现呕吐清水, 肠鸣泄泻。寒邪直中, 阳气被郁, 故身冷战栗。严重者, 寒气闭于内, 心神被阻, 可见昏迷。

治则:辛热祛寒。

方药:附子、干姜、毕拨、高良姜、制川乌、制草乌、川椒、肉桂、党参、白术、炙甘草。若寒邪侵犯肠胃, 仅见腹痛, 肠鸣, 腹泻, 可选用理中丸、桂附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 或附子粳米汤(附子、粳米、半夏、甘草、大枣);若寒邪直中, 阴寒内盛, 出现身冷, 四肢厥逆者, 可选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 回阳救逆, 附子用量可在1016克之间。

(二) 内寒证:本证是阳衰气虚、机能减退的一种表现, 故又称虚寒。根据各个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 其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1、心阳虚主证:心悸, 气短, 活动或劳累时加重, 兼见自汗, 心胸憋闷, 面色苍白, 舌淡脉细弱或结代。若见大汗淋漓, 四肢厥冷, 口唇青紫, 呼吸微弱, 脉微欲绝,多为心阳虚脱的危候。

分析:心气或心阳不足, 鼓动无力, 血脉不得充盈, 故心悸气短; 心阳虚则胸阳不振, 胸中大气不宣, 心脉阻滞, 气血循环减慢, 故心胸憋闷, 口唇青紫, 脉结代或细弱。

治则:轻者温通心阳, 重者回阳救逆。

方药:糖栝萎、薤白、半夏、桂枝、党参、棉芪、制附子、炙甘草、生地、阿胶、麦冬、五味子等。轻者仅见阵发性心悸, 活动或劳累后加重, 心胸憋闷, 脉结, 可选用括篓薤白白酒汤(括篓、薤白、白酒)加丹参、枳壳等, 也可选用炙甘草汤(炙甘草、大枣、阿胶(熔化)、生姜、党参、生地、桂枝、麦冬、麻仁)加减, 或生脉散(党参、麦冬、五味子)合括篓薤白汤加减。若出现心阳虚脱危候, 应急速回阳救逆, 选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或大剂参附汤(人参、附子), 抢救时, 若配合生脉散(党参、麦冬、五味子) , 效果比较理想,如不能内服, 可用鼻饲法给药。

2、脾胃阳虚主证:纳减腹胀, 脘腹痛,喜按喜暖, 口淡不渴, 泛吐清水, 四肢不温, 肠鸣便溏, 小便不利或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苔白滑, 脉沉细或沉弱。

分析:本证多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 也可因饮食不洁, 过食生冷或脘腹受凉, 或过用寒凉药物伤害脾胃之阳所致。正气不足是本, 外邪是标, 寒因阳虚而生, 故本型又称脾胃虚寒证。

治则:温中散寒。

方药:附子、干姜、砂仁、豆叩、良姜、丁香、吴茱萸、党参、土白术、川朴、木香、茯苓等等。若偏于脾阳虚, 运化无权,致水湿内停, 肢体浮肿者, 可选实脾饮(川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槟榔、附子、干姜、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加减。若偏于胃阳虚, 不能腐熟水谷, 致食后作吐, 胃脱冷痛者, 可选用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甘草)或良附丸(高良姜、香附)加减。

3、肾阳虚主证:面色恍白, 形寒肢冷, 精神不振, 腰膝酸痛, 阳萎早泄, 妇女宫寒不孕, 舌淡苔白, 脉沉细无力而两尺尤甚。

分析:多因素体阳虚, 年高肾亏, 或久病及肾, 房劳过度, 阴损及阳。

治则:温补肾阳。

方药:附子、肉桂、杜仲、巴戟天、淫羊霍、肉从蓉、补骨脂、鹿角胶、兔丝子、狗脊等。若单见肾阳虚, 没有水肿者, 可选用金匮肾气丸或右归饮(熟地、山药、枸杞、山芋肉、炙甘草、肉桂、杜仲、附子);若因肾虚水泛, 症见水肿者, 可选真武汤(茯苓、白芍、生姜、白术、附子)或济生肾气丸(地黄、茯苓、山芋肉、丹皮、泽泻、牛夕、车前子、肉桂、附子)。

 


上一篇:立秋之后的养生该如何进行?  下一篇:养生长寿的探讨
回顶部

冀公网安备 13068302000030号